原标题:“五一”假期预计全国营业性客运量超2.7亿人次,日均发送人次比去年同期日均增长162.9%
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超1817万人次
(资料图片)
5月3日,首都国际机场,旅客走出到达口。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
4月29日,地铁16号线首班车提前至凌晨3点运行。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
5月3日,出站的旅客排队进入地铁北京站。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
4月29日至5月3日,全国铁路、公路、水路、民航预计发送旅客总量27019万人次,日均发送5403.8万人次,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162.9%。4月29日,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,发送旅客1966.1万人次,开行旅客列车12064列。同一天,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,保障航班架次和旅客量均创北京民用机场有史以来新高。
■ 提示
本周六是不限行工作日预计全天通行压力较大
今天(4日)为节后第一个工作日,尾号限行2和7。根据专业气象台预报,今天天气阴转小雨,偏东风2、3级。北京地铁公司所辖线路计划采取早高峰最大运力投放延长1小时措施,预计加开临客54列。各相关车站将及时摆放提示牌、敷设防滑垫,并通过发放一次性雨衣等措施,保障乘客雨天出行。
早高峰出行集中,路网交通压力较突出,7时30分左右进入中度拥堵状态,8时左右进入严重拥堵状态,8时15分-8时45分压力最为突出,峰值交通指数或达8.3左右的严重拥堵级别。
城区东部、北部、西部二、三、四、五环路部分路段,京藏、京承、京港澳、京开、京通等主要高速以及莲石路、阜石路、万泉河路、广渠路、通惠河北路等主要联络线进城方向交通压力集中,局部路段拥堵时间较长。
5月6日周六是不限行工作日,预计全天通行压力较大。
五一·全国铁路
4月29日全国铁路发送量创单日纪录
这个“五一”假期,铁路出行热度攀升,甚至有不少网友调侃“坐高铁像是在挤地铁”,各地铁路部门通过多种方式挖掘运能潜力,尽可能保障旅客出行。
5月3日是假期最后一天,全国铁路预计发送量直追4月29日历史纪录。据国铁集团介绍,5月3日,全国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,预计发送旅客1935万人次。铁路部门最大限度挖掘运输潜力,增加运力投放,预计开行旅客列车11993列,其中加开旅客列车1630列。
记者注意到,除4月29日外,其他单日发送量也均在1680万人次以上。其中,4月30日,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783.1万人次;5月1日,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682.6万人次;5月2日,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721.3万人次。不过按照通常情况,铁路部门发布的预计发送数据会比实际数据低一些,所以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的纪录是否还会刷新还未可知。
那么目前创造纪录的“单日发送旅客1966.1万人次”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?
记者梳理后发现,近十年来,相较于时间跨度较长的春运,加之公众出游出行意愿增强,“五一”假期和国庆假期更容易破单日旅客发送量的纪录。
2016年2月13日(正月初六),全国铁路返程客流达到最高峰,当日发送旅客1033.4万人次,这也是全国铁路春运单日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,刷新了当时春运单日客运量的历史最高纪录。
随后几年春运单日发送量纪录不断刷新,不过峰值也始终仅维持在1300万人次上下。
近年来,全国铁路单日发送量的纪录都是在“五一”“十一”期间产生的,2018年10月1日,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625万人次,创铁路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。2021年5月1日,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882.6万人次,再次刷新了单日客流历史新高。
记者注意到,目前各地铁路部门均采取了加开列车的措施,为应对返程客流高峰,铁路部门最大限度挖掘运输潜力,增加运力投放,努力满足旅客群众出行需求。一些地区铁路部门加开的列车数量已经超过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,可谓是运力已逼近极限。其中,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加开旅客列车151列,运输能力超历史同期最高水平。太原局集团公司加开旅客列车58列,刷新历年增开纪录。
记者注意到,交通运输部虽然没有公布过2019年“五一”假期全国营运性交通的总量,但根据此前曾公布的2021年数据显示,2021年5月1日至5日全国共发送旅客2.67亿人次,日均5349.8万人次,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长0.3%,比2020年同期日均增长122.3%。而今年“五一”假期全国营运性交通的日均客运量已达到0.54亿人次,由此可见,2023年“五一”假期全国营运性交通日均客运量已经超过2019年的同期水平。
五一·北京两座机场
4月29日旅客量均创北京民用机场有史以来新高
5月3日,假期最后一天,首都机场、大兴机场迎返程高峰。记者从两座机场获悉,当天,预计进出港旅客超30万人次。
5月3日,首都机场计划起降航班1083架次,预计进出港旅客15.97万人次;大兴机场计划执行航班892架次,其中进港航班445架次,出港航班447架次,进出港旅客预计14.39万人次。
另据首都机场相关负责人介绍,华东大面积雷雨预计对5月3日航班运行造成影响,首都机场已启动运管委协同二级响应机制。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无疑是近年来的最“热”假期。去哪儿平台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国内热门城市机票预订量超过疫情前五成,4月28日离港旅客量超过历年“五一”假期峰值。热门出发地为成都、北京、深圳、广州、上海、重庆、昆明、西安、杭州、海口。此外,旅客走得更远了,平均飞行距离增长至1414.95公里。
首都机场集团数据显示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出游高峰出现在4月29日,当日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共保障航班2120架次,旅客34.69万人次,保障航班架次和旅客量均创北京民用机场有史以来新高。
五一·北京轨道交通
4月28日两条地铁通宵运营 “五一”期间多条地铁延时运营
从4月28日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傍晚的雷雨突至,北京交通指数一路升至8.7,到假期首日上午交通指数峰值达到7.62,逼近严重拥堵等级,再到假期中每一天公园景区周边和高速进出京方向的“常态化”拥堵,这个“五一”假期,单从这些方面看,北京的交通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热闹状态。
旅游回暖推升了交通的热度。假期的前半程,每天上午京藏、京承高速出京方向交通压力都比较大。市区内总体交通情况较好,但故宫、景山、北海、天坛、雍和宫、王府井等热门公园景区周边一直是交通热点地区,繁华商业区经常出现车多排队情况。在一些重点日,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及时启动高等级上勤方案,北京全市交警全员坚守岗位,保证城市畅通。
轨道交通客流量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交通热度,4月28日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达到了1238.82万人次,创下了今年以来的历史新高。
随后几天,北京轨道交通客运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平,略高于今年三四月份以来周末的客流量情况。其中,4月29日(星期六)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877.04万人次;4月30日(星期日)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850.42万人次;5月1日(星期一)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787.29万人次;5月2日(星期二)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736.30万人次。
在假期中,除了天安门地区的天安门西站、天安门东站和前门站采取了封站措施外,北京还有部分车站由于客流量激增而采取了临时封站措施,像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,就在假期中多次因为游客过多而临时闭站,5月1日、2日,地铁8号线什刹海站也采取了临时封站措施,因前往鼓楼、什刹海、南锣鼓巷地区的游客数量过多,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
不过,除了临时封闭这样的“减法”措施,为了让更多游客出行顺心,北京市针对轨道交通更多的是在做“加法”。
假期中,涉及火车站、机场接驳的2号线、4号线、6号线、7号线、9号线、14号线、16号线、大兴机场线、19号线等线路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夜间延长运行时间,早高峰提前运行等措施,例如4月28日夜间至4月29日早上,地铁2号线、7号线上行更是连轴转通宵保障凌晨抵达车站的旅客出行,4月29日凌晨3点,地铁16号线丰台站也发出了首班车,让凌晨抵京的旅客有了更多交通选择。
5月3日迎来返程高峰,为了保障夜间抵京市民的接驳出行,交通部门仍采取了多项措施。地铁2号线、4号线、6号线、7号线、14号线、16号线等8条轨道交通线路将延时运营。
2号线北京站末班车延时1小时;7号线北京西站末班车延时1小时;4号线北京南站上行至安河桥北站延长运营2小时;14号线北京南站上行至善各庄站、下行至丽泽商务区站延长运营90分钟;6号线青年路站末班车延时2小时;14号线东风北桥站末班车延长运营90分钟;16号线丰台站末班车延长运行3小时41分钟;大兴机场线大兴机场站至草桥站方向(进京方向)延时运营1小时;19号线新宫站至牡丹园站方向(上行方向)延时运营1小时。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不少乘客本以为会在车站等很久,没想到这么顺利就上车了,深夜、凌晨还有地铁运营,“来北京的时候就发现地铁采取了延时运行措施,回去的时候听说地铁还会延长运营时间,确实给我们游客带来很多便利。”多位乘客表示既感到意外,更多的是开心。
其实,“地铁24小时运营”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是非常规的运营措施。每天地铁停运后,运营企业还需要对车站、线路、列车等进行检修。因此,地铁24小时运营只会在极个别时段推行。
记者梳理发现,北京、广州、苏州等地都曾探索过地铁24小时运营,不过,目的和措施并不一致。2008年,为了保障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后的疏散,进行过地铁24小时运营。那时北京轨道交通只有几条线路,北京地铁分别在8月8日和24日两天,在全路网实行24小时连续运营,仅面向持票观众、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出行需要。2009年广州亚运会期间,广州地铁也曾实行过地铁24小时运营。苏州为了服务跨年夜的夜经济,2020年12月31日,苏州轨道交通所有线路“不打烊”,采用通宵运营模式,约30分钟一趟车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时代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